原標題:專利質押長期受限 首個國家級評估機構能否破局?
2017年2月27日,首個國家級知識產權評估認證機構——國專知識產權評估認證中心正式投入運營。
這家由國家知識產權局發(fā)起成立的機構,旨在破解中國知識產權界長期存在的“統(tǒng)籌難、評估難、轉化難、保護難、交易難、管理難、融資難”等多種困局,尤其為了解決其中“專利評估技術”的難題。
為了推動科技創(chuàng)新,包括國務院、科技部、國知局、財政部在內的多個部門近年來出臺了數(shù)十份文件引導科技成果轉化,其中就包括專利質押貸款、專利證券化等舉措。但是,國內知識產權評估行業(yè)卻始終處于起步階段,缺乏統(tǒng)一標準,缺少能夠被銀行、證券機構認可的權威評估機構,這嚴重限制了行業(yè)發(fā)展。
2016年7月12日,國專知識產權評估認證中心注冊成立,并且陸續(xù)在北京、江蘇、遼寧等地成立分中心,開始面向全國企業(yè)、政府提供評估分析報告。其致力于成為被廣泛認可的機構,甚至“推出統(tǒng)一的評估標準”。
專利質押高估值、反常態(tài)
專利質押一直是一個尷尬的話題。
早在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擔保法》已經將專利權明確作為權利質押的客體,為專利質押提供了法律依據(jù)。但直到2008年之前,專利質押在國內的案例仍寥寥可數(shù)。
2008年,國知局公布了第一批全國知識產權質押融資試點單位名單,開始行政主導專利質押貸款工作。其后,國知局又在多個文件中強調專利質押工作。直至2012年,國內專利質押貸款總額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41億元,2014、2015、2016三年,專利質押貸款額分別達到489億、560億、436億。雖然增長明顯,但相比于中國數(shù)十萬億的信貸額度,仍然不值一提。
不過,雖然貸款總額較低,但出現(xiàn)在專利質押領域的專利卻“改寫”了中國專利“低質量”的格局,創(chuàng)造出“高估值”的傳奇。
2016年,中國發(fā)生專利質押的有效專利共計約2.5萬件。以436億的質押貸款總額計算,平均每件專利的質押貸款額度高達174萬元。驚人的是,2.5萬件質押專利中,實用新型專利數(shù)量超過1.5萬件,發(fā)明專利不足9000件。
“按照銀行慣例,貸款額一般只有估值的20%-30%,也就是說,這些實用新型專利的估值要接近1000萬元”,一位資深專利代理機構人士告訴記者:“在國內,大部分值得買的發(fā)明專利的價格也就是幾萬元,幾十萬就已經算是真正有價值的專利了,還很難找。動輒上千萬的評估價,就知道這些評估機構多不靠譜了?!?/p>
此外,根據(jù)一份廣東省2014年專利質押統(tǒng)計文件顯示,2014年全廣東省專利質押總額46.8億元,質押專利184件,平均每件專利質押2500萬元。2014年,在廣東多個國家級專利技術交易中心交易的專利,總計592件,交易總額1391萬元,平均每件專利售價2.34萬元。專利市場價與評估價差距接近1000倍,令人咋舌。
這很大程度上也意味著,這些用來抵押的專利,如果企業(yè)不贖回,最終可能造成壞賬,無人接盤。
權威評估剔除垃圾專利?
當然,事實上,“銀行也并不是真的認可這些專利估值。所謂的專利質押貸款,只是做做樣子而已,真正決定了貸款的,根本不是專利質押,而是擔保條件?!币晃汇y行內部人士向記者解釋,“這種專利質押貸款,擔保條件是專利技術和企業(yè)自身信用同時擔保,有時候還有法人自身、其他企業(yè)連帶責任擔保。一般能夠談成專利質押這一步的企業(yè),資質都不會差?!?/p>
該銀行人士告訴記者,“通過信用擔保的方式控制風險,以專利質押的名義放款,銀行也樂見其成。畢竟,質押貸款的撥備率低于信用貸款,對銀行資金的占用比較少?!碑斎?,即便如此,“每家銀行也只有個別支行可以做專利質押貸款,而且審核非常嚴格?!?/p>
“無論是質押、評估,其實都得以市場為基礎,取決于質押物的流通便利性”,前述資深專利代理人士告訴記者:“在美國,正常的專利交易規(guī)模遠遠超過了專利質押,而其他專利證券化的情況也比較少見?!?/p>
2016年,美國質押專利165941件,2015年為79354件,2015年,美國專利申請量約59萬。但相比之下,2016年,中國發(fā)明專利申請量134萬件,連續(xù)6年居世界首位,但專利質押中的發(fā)明專利不足1萬。無論數(shù)量還是占比,均遠遠低于美國。
而且,在美國,發(fā)生質押的專利大多也會伴隨專利權轉移,借款人抵押給銀行的專利,大多被銀行轉賣給其他企業(yè)、機構,并不會產生壞賬。但在國內,估值近千萬的實用新型專利,自然無人接盤。
此外,在美國專利市場,每年專利交易的數(shù)量還要遠超專利質押數(shù)量,且交易金額規(guī)模也超過質押金額。
2016年,中國已授權專利中有34721件發(fā)生轉讓。需要指出,其中絕大多數(shù)轉讓專利的轉讓人為松下電器、微軟、諾基亞、東芝、三星等外企持有的中國專利,而且大多為松下、微軟的集團內部轉讓。此外,排名前20的專利轉讓人中,僅有國家電網、中興通訊、海爾等5家中國企業(yè),轉讓數(shù)量在前20名轉讓人中的占比不足10%。如果去除集團內部轉讓的專利,真正市場交易的專利數(shù)量屈指可數(shù)。
“如果不提高專利市場的流通性,很難給專利資產化帶來本質改變”,需要指出,不僅僅是專利質押形同虛設,專利證券化的評估也經常遭到“不認可”、“打折”的情況,上述專利代理人指出,“要改變這種局面,根本舉措是要加強專利保護,打擊垃圾專利。”
值得一提的是,國知局成立國家級評估機構的目的不只是統(tǒng)一評估行業(yè)的亂象,還旨在配合各部委、政府減少垃圾專利的數(shù)量。一方面,國專知識產權評估認證中心表示將在評估過程中剔除垃圾專利,同時,還在對接科技部的科技成果評價工作。此前,政府科技主管部門一直主導科技成果鑒定工作,大多只鑒定發(fā)明專利數(shù)量,并不對質量進行鑒定,學校、科研機構大多以低質量專利應付鑒定工作。而引入權威三方評估機構之后,有可能從源頭減少低質量專利的產生。
來源:21世紀經濟報道
編輯:IPRdaily.cn LoCo
校對:IPRdaily.cn 縱橫君
IPRdaily誠聘英才!(點擊圖片,了解詳情)
本文來自21世紀經濟報道并經IPRdaily.cn中文網編輯。轉載此文章須經權利人同意,并附上出處與作者信息。文章不代表IPRdaily.cn立場,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jupyterflow.com/”
文章不錯,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