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D導讀】 ?
上周的學以”知”用中,小i用8幅圖展示了清華大學的專利保護狀況,提到清華,不由地想到了北大,在2014年的QS世界大學排名中,清華大學以第47位登頂中國大陸大學之首,北京大學則以第57位的成績位居第二,那么在專利領域,北大和清華誰更勝一籌呢?小i今天就來分析一番。專利申請量:清華大比分勝出 截止到2014年10月20日,清華大學在中國申請專利共計20454件,北京大學申請共計5444件,仔細一算,清華的專利申請量是北大的3倍多,這個對比讓小i吃了一驚,仔細分析,雖然北大是中國第一所國立綜合性大學,但自20世紀50年代初高校院系大調整之后,北大成為一所以文理基礎學科為主的大學,而清華基本成為一所工程技術大學。專利講究實用性,重點在于技術方案是否解決了技術問題,有沒有技術效果,這樣一來,實用性更強的工科當然更容易出成果了。 小小專利的比拼,展示出的卻是兩所高校的不同特點,大家覺得小i的分析有沒有道理呢?
專利類型:北大保護力度更強 從專利類型來看,北大的發(fā)明專利占比高達95.8%,而清華則占比87.8%,低于北大,小i分析,結合兩所學校的特點,北大更為重視基礎理論研究,而基礎理論在專利領域貌似只有發(fā)明適合申請專利,而以工科見長的清華大學在建筑、土木、水利、環(huán)境、機械工程等領域都頗有建樹,其研究成果和專利的結合就更為廣泛,發(fā)明、實用新型均有合適的技術內容,所以北大的專利申請中絕大部分都是發(fā)明,而清華的發(fā)明占比則低于北大,實用新型占比高于北大。 不過話說回來,顯然發(fā)明的專利保護強度更大,清華作為全國工科高校的表率,應當對自己的研究成果進行更好的保護,以質取勝,這樣才有利于技術成果下一步的產(chǎn)業(yè)化實施,所以,申請專利時還是多考慮一下發(fā)明吧。
技術合作:北大清華不分伯仲 從技術合作情況來看,北大清華的合作申請均接近30%,數(shù)據(jù)差距較小,可以說二者是不分伯仲,但小i進一步分析發(fā)現(xiàn),北大和方正的合作占到了合作的六成,而清華和同方的合作僅占不到兩成,看來,北大的研發(fā)成果更多的貢獻給了自家,而清華則顯得更為博愛一些,合作對象五湖四海,國內海外俱都囊括。當然,這與清華強悍的工科實力有關系,找高校進行技術合作的大多是企業(yè),企業(yè)對技術實用性要求很是迫切,相比之下,北大略微顯得陽春白雪了一點。不過北大和方正的這么多合作說明北大的技術成果實用性還是不弱的,希望北大作為國內的頂級學府,能對國內的企業(yè)貢獻的更多一些。
科技成果轉化:北大更勝一籌 說到科技成果轉化,從專利來看,其實就是轉讓和許可情況,高校的專利如果沒有用到企業(yè)手上,沒有真正的實施,其價值也就沒有真正的發(fā)揮出來,而高校為了維持專利,負擔也是不輕的。一旦讓專利走向產(chǎn)業(yè)進行實施,那么技術成果就發(fā)揮了真正的作用,同時,高校也減輕了專利費用的壓力。 小i通過數(shù)據(jù)分析發(fā)現(xiàn),北大在科技成果轉化的比例達到了5.9%,高出清華兩倍多,這又讓小i吃了一驚,看來清華作為工科高校的老大,在技術的產(chǎn)業(yè)化實施上貢獻有限呀,或許這與轉化渠道較少有些關系。
最后,小i總結,北大清華其實各有千秋,專利比較上也是各有所長,希望兩所高校能夠相互借鑒,取長補短。
小i真心希望國內的高校尤其是清華北大這樣的學府能夠在產(chǎn)學研上帶個好頭,讓我國的工業(yè)真正高端起來,早日把“中國制造”變成“中國創(chuàng)造”。
來源: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咨詢培訓中心i智庫 整理:IPRdaily趙珍 網(wǎng)站:jupyterflow.com
IPRdaily小秘書個人微信號:iprdaily2014 ? ■小秘書【小D】個人微信號:iprdaily2014(添加驗證請說明供職單位+姓名) ■添加可獲得更多實務干貨分享、定期私密線下活動、更有機會加入知識產(chǎn)權界最大云社區(qū)【IPer社群班級】與全球知識產(chǎn)權優(yōu)秀精英深度交流。
? 微信訂閱號: “IPRdaily” IPRdaily|讀懂知識產(chǎn)權&未來
文章不錯,犒勞下辛苦的作者吧